职业指导: 让规划的概念根植心中
2013-12-11 11:52 点击量:1980 来源:未知
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国内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大学教育中最受争议的焦点。关于大学生个性就业的新闻业不断在社会中炒作,成为各大媒体争抢的新闻爆点。我们在争论与不断抱怨的同时,也看到国家在行动,政府在努力,鼓励大学生支教,鼓励去农村任村官,鼓励中小企业招聘大中专应届毕业生……,不断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但是这依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笔者从职业规划的教育与大家一起探讨:就业与职业规划,大学教育中的职业指导。
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均未提供较为完备的职业指导教育,包括国内一流的高校,最多也就是有测评系统。就业指导办公室基本处于拉拉招聘会,做作学生就业档案等事宜,职业规划思想与教育远远未得到普及。当然这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有直接联系,我们不再深谈体制问题。
就职业规划思想在国内始于上世纪初,清华大学在1916年就有了学生择业的演讲,1923年有了职业指导委员会。1949年后,国家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职业指导被取消。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职业指导才重新得到重视,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不断发展的就业环境。随后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都颁布一系列关于就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纲要、方针与政策。2003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就业指导要“四化”,即: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在这之后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力度慢慢加强。
从现实的结果而言,学校的单纯的就业指导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还处在大学后期开开讲座,搞搞演讲,找名人作报告,做个职业测评等阶段,未在实际中让学生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学生对自己并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导致毕业就失业,找到了工作不断跳槽,抑或上了岗位,但是不够职业化,被企业炒掉等等。
大学教育要走出就业指导的误区,大学生要说出自己的需要,大学教育者要对自己的教育成果负责,社会要给与足够的支持,政府要加大监督与职业指导性教育的力度,方可在未来找到就业问题的症结。
大学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更要让研究型人才社会化、职业化。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逐渐淡化,全民教育时代的到来,需要大学给与更多的是如何在未来生存。美国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吸收其适合我们的地方。大学生出来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的太多,太多,如何引领其学习到有用的实际知识,让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得到效率的最大发挥。
大学职业教育要从大学入学开始,并要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因为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社会,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个人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职业规划思想深入心中,不断得到强化,才可引领学生在各种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方向,获得对自我核心价值的不断强化与认定。
大学生要抓住一切可以接触社会的机会。笔者曾经有一篇文章《社会距离决定就业力》中提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更确切地说是个人职业方向的社会化程度与就业力密切相关。讲的就是大学期间,如果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上得到实践,取得实际的社会认识,那么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有绝对的优势。
大学教育者有责任推进大学生的职业化进程,教育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转化为商业性与社会性的载体,而这一切都要在学生实现社会性价值方可得以实现。我们每一位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成为这一进程的推进者,因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才是实现全民素质与富国强民,这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我们欣慰的看到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断在各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得到推广,也渐渐成为热点。而难题是我国现在还没有踏实的研究者,还没有像经济领域的约翰-纳什,恩道尔这样的痴迷者去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也相当缺乏,认证也没有得到足够的规范。
职业规划之路虽漫长,但是价值无限。
种下职业规划的种子,就不怕未来是多么的艰难。
心中有,用心则可创造奇迹。